逐梦振兴路 巾帼展芳华
时间:2024-04-11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佚名
编者按:近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来琦芳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现刊发相关事迹,供交流学习。
攻坚克难巾帼心 共圆种业强国梦
——记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肇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引领全国肉鸡育种科研,为我国鸡遗传育种研究贡献强劲的巾帼力量,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等奖项。
潜心科研结硕果 攻关“破卡”争先锋
在2021年前,白羽肉鸡种源仍被外国垄断,团队采用最新基因组技术开展自主品种培育,攻坚克难历经十载,培育出“广明2号”新品种,于2021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实现白羽肉鸡育种攻关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白羽肉鸡是一种快大型肉鸡,在20世纪80年代时引入我国。与传统的黄羽肉鸡相比,白羽肉鸡吃得少、长肉快、出栏快,在引进后很快成为居民膳食中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白羽肉鸡的核心种源都被外国垄断,完全依赖进口。从国外引进的祖代鸡及其杂交生育的父母代鸡“寿终正寝”后,不得不花高价再次引进祖代鸡,以生产出新的商品代肉鸡,如此循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核心种源掌握在自己手里,老百姓的餐桌才有保障。面对国家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重大需求,团队勇担使命,怀着“必须干,必须花力气干”的决心,全心全力投入到育种中去。育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要找到本身就具备优越性能的鸡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再次甄选,继续杂交。整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即便是在成熟的育种领域,育成一个新的肉鸡品种也需要5年左右。而羽肉鸡品种纯系培育难、性能测定难、饲养管理难,更是给科研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多年苦心孤诣,迎难而上早已成为她们的习惯。大把时间泡在育种基地里,无数夜晚在一次次反复讨论方案中度过。除了科研之路本身崎岖多阻,她们还要面对其它考验。2019年,合作公司在资金与场地的双重压力下,不得已要放弃所有白羽肉鸡的素材和阶段性成果。在团队的据理力争下,未来“广明2号”的雏形才得以保全。后来合作公司为配合畜禽粪污治理要求,又将广东佛山的育种基地迁到云南弥勒。两地相隔1200公里,耗时3个月,“广明2号”选育鸡群和素材才全部完成搬运。安顿下来后,团队立即紧锣密鼓开展扩繁工作,用半年多时间把鸡群扩繁10倍,达到了既定要求。
跬步不止,终有江山寥廓之日。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18个畜禽新品种和18个畜禽遗传资源业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包括“广明2号”在内的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赫然在列,这标志着白羽肉鸡育种终于突破了“卡脖子”的难关,打破了国外长达二十年的垄断,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吃鸡自由”,这对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居民肉类蛋白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发展广辐射 成果转化助产业
永葆学习热情,持续深化发展,她们奋进的脚步从未迟疑停歇,广泛辐射的理念始终发光发热。团队立足肉鸡产业需求,推出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肉鸡基因组育种芯片“京芯一号”,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建立大数据、智能化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引领我国肉鸡种业由常规选育跨越到基因组育种时代。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京芯一号”的加持下,“广明2号”培育时间节省了至少3年。团队发表论文200余篇,相关论文被引用数量和h-index指数在国内排名第一、国际排名第三;研发的专利20余项,转让达到5000余万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赋权的典型案例,技术辐射逾1000亿只以上出栏肉鸡,成果应用单位获经济效益134.5亿元。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科技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2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研究中心建立,引领全球白羽肉鸡前沿育种技术持续发展。此外,团队还立足不同区域消费需求,培育出节粮、抗病、优质的京星黄鸡等新品种6个,引领和推动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保障了鸡肉供给和粮食安全。
她们还身体力行,走在创造社会效益的第一线。成员们深入乡村,为甘肃天水和庆阳、贵州六盘水等地区赠送京星黄鸡种蛋3万余枚,持续为江西宁都等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及科技指导,协同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带领农村妇女养鸡发家致富,助力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不忘初心跟党走 团队焕发新活力
肉鸡遗传育种团队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团队带头人赵桂苹任党支部书记,5名支部委员均为女性。团队全体成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秉承“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立足岗位,砥砺前行”的精神,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使命,在科技攻关、疫情防控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注重培养年轻党员,勉励她们在关键岗位锐意进取,磨炼能担当、善担当的精神。多名年轻党员独当一面,主持重大课题,3名学生党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迸发出青年一代强劲创新活力。
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记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王静同志
王静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农产品农药残留智能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2005年,王静作为杰出人才,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引进到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工作。当时的质标所仅有一幢临时办公的二层小楼,面临没有实验室、没有任何仪器设备、没有助手、没有任何科研项目资助的艰苦条件,王静凭借着她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带领2名客座研究生在外省实验室“打游击”,开始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研创新之路。2007年底,王静迎来了科研工作的春天,“863”计划、国家基金、科技基础性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948”等项目相继获得立项。19年过去了,团队从无到有,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0余人的创新队伍,实验室具备开展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及行为研究的国际一流条件,成为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基地。近年来,王静与多家企业通力合作,通过成果转化和共同攻关,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安全科学仪器的国产化和应用,研究成果已用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工作,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农药助剂是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在2007年以前,我国对农药助剂的危害关注甚少。王静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部分农药乳化剂对野生生物的繁殖发育、个体健康、种群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危害,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她忧心忡忡,多次向科技部和原农业部建议要高度关注农药助剂及其对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2008年,王静作为首席专家带领11家单位共同申请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高风险农药助剂残留水平及动态变化调查”正式启动。项目组人员赴江苏、浙江、山东、贵州、湖南、黑龙江等18个省市,调查研究我国主要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农药助剂的残留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类农药助剂具有高风险,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基础性工作回顾和总结报告,同时形成专报上报科技部、原农业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年,科技部继续支持王静主持承担了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农药助剂残留调查、安全性评价及包括一千余种助剂按毒性分类的目录。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农药助剂禁限用清单发布及管理办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她一直秉承“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高度重视原始科技创新,特别注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她亲自设计农药登记田间试验,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农药消解规律及残留试验研究,为我国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农药科学管理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
王静始终以“把好安全关”为己任,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薄弱环节,带领团队研发完成了覆盖5大类600余种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方法、产品及标准,智能快速检测研究成果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专项治理提供重要科技保障。她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科学技术奖励13项,授权发明专利49件、PCT专利3件,多项成果实现转化。组织完成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561项,主编副主编《食品安全学》等著作1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培训农技人员 24.6万人,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王静积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先后提交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提案建议21项,两项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一件被列为2022年60件好提案,并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的汇报,作为“委员讲堂”、“委员说微视频”、“非凡十年”等的主讲或受访嘉宾及乡村振兴读书群第八期群主积极履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获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王静坚持集智攻关、奖掖后学,涵育时代新人,一直把建设高绩效的和谐团队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努力给年轻人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她率先垂范,忘我工作。在她的带领和感召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多名骨干已成长为有影响力的专家,在本领域显露头角。团队中1人被评为万人领军人才、1人是农业农村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是院级领军人才,1人被推选为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被推选为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连续获得优秀博士论文称号。她带领的团队分别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岗”、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集体、中国农科院“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她本人两度获中国农科院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中国农科院先进工作者等,连续多年获研究生院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
王静已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工作近40年,她信念坚定、淡泊名利、胸怀宽广、追求卓越,带领团队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及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敢为人先开辟水产养殖空间坚持不懈打造盐碱鱼米绿洲
——记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来琦芳同志
来琦芳,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养殖技术研究室主任,是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992年复旦大学毕业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盐碱水养殖和渔业综合利用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我国有14.87亿亩盐碱地和6.9亿亩盐碱水域,大多处于荒废状态,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来琦芳和她的团队经过三十年不懈努力,开创了我国内陆盐碱水养殖先河,填补了我国水产养殖空白,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主推技术,开辟了水产养殖新空间;创建的盐碱水土绿洲渔业综合利用模式,使荒置盐碱地变为上可种植、下可养殖的“鱼米绿洲”,为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被国家十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列为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对治理改造盐碱地生态环境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在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的生产一线,助力河北、甘肃等11个省市自治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敢为人先,创立盐碱水养殖关键核心技术,开辟水产养殖新天地。
盐碱水土对于水产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块处女地,更是一块硬骨头。来琦芳和她的团队,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常常连续48小时观测,为了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环节,熬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发现了制约盐碱地渔业开发利用的关键,揭示了不同类型盐碱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发现了盐碱水质高碱性关键成因,找到了鱼类适应盐碱环境的生理途径和特殊生理补偿机制,为盐碱水质改良调控和耐盐碱养殖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理论基础,使盐碱水成为了养殖用水。为了能在野外获得第一手数据,在池塘边搭建临时房,夏天屋里气温高达40多度,还经常受到老鼠、蚊蝇、跳蚤的滋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次成功将中国对虾移植到陕西大荔内陆盐碱水域,开创了我国盐碱水养殖成功先例,筛选出适宜盐碱水养殖的鱼、虾、蟹、贝、藻20余种,成功研制了适用于不同盐碱水质的水质改良产品,做到我国盐碱水质类型全覆盖。相关成果经权威机构认定属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6项。
不畏艰难,大胆创新,创建渔业综合利用模式,打造绿洲渔业新业态。
我国盐碱水土资源分布广阔,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华东等19个省市自治区。为了让盐碱水养殖技术尽早能在各省市应用,来琦芳带领团队驻扎在池塘边,克服了没有自来水、厕所在野外露天、大汗淋漓却无处洗澡等诸多生活不便,因地制宜地创建了棚塘接力养殖、稻田洗盐排碱水养殖等一系列绿色增效养殖模式,推进了盐碱水养殖规模化发展;还创新性将盐碱水养殖与盐碱地治理、农业种植结合,创建了:“池塘—稻田”、“池塘—抬田”等“以渔降盐治碱”的绿洲渔业综合利用新模式,生态效益凸显,让“盐随水来,盐亦随水去”,土壤盐碱程度显著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83.9%,原来荒废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不仅可以养鱼养虾,还可以种植西红柿、枸杞、大麦等各类作物,已有2.5万亩土壤复耕或用于农业种植,白茫茫的盐碱地成为了上种粮、下养鱼的“鱼米绿洲”。相关成果先后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等省部级奖4项。
服务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盐碱水土长期荒废无法利用,大多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如河北沧州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又如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景泰土壤次生盐碱情况严重,有29%农民因碱返贫。来琦芳和她的团队以盐碱水养殖和渔农综合利用为载体,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使盐碱水养殖成为沧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甘肃景泰贫困户1000余户,每户增收2400元,为全县脱贫做出重要贡献。30年来,以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热线电话、赠送资料和苗种饲料等多种形式,为河北、甘肃、江苏、陕西、上海、云南、新疆、宁夏、青海、吉林、天津、黑龙江、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技术服务累计近万人次,树立了上海的科技品牌,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示范推广总产值累计达410.63亿元,总收益103.11 亿元;发起成立了盐碱地水产养殖科技创新联盟,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以及龙头企业,共同助力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形成了“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推动我国盐碱绿洲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截至2022年,共示范78.21万亩,推广165.85万亩。农业农村部先后5次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中央电视台新闻、经济、农业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来琦芳以“敢为人先”为座右铭,坚持不懈,将盐碱地变废为宝。作为主持人,“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示范”和“盐碱水土一体化循环利用与生态改良渔业模式”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制定的“盐碱地水产养殖用水水质”国家标准已经发布,中国水产学会成立了“盐碱水养殖专业委员会”,这都是我国盐碱水养殖领域中的第一次。30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17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21项,其中省部级10项。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渔业科技服务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带领团队获水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等称号。
原文链接:http://www.dangwei.moa.gov.cn/xxyd/202403/t20240329_645270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