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可行方案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630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630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时间:2024-04-19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630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类别:A

                                               签发领导:金汇江

                                           公开属性:是

  孙秀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案,经会同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气象局、市市场监管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化我市种业振兴

  我市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一是积极争取到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专项资金6千余万元,支持我市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实现科技强农。二是实施种业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猪、奶牛、肉羊等优势品种选育及育种新技术研发。2022年支持市农科院、宁河原种猪场、奥群羊业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家畜高产、乳肉品质、高繁殖育种新技术研发,构建从核心育种群到优质种质生产的繁育体系。高标准完成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启动天津市农作物品种测试站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我市种业基础。三是印发《天津市种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储备项目申报指南》,围绕蔬菜、畜禽、水产优势种业,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提高我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创新能力。四是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建设天津肉羊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瑞普生物建设天津兽药技术创新中心。五是举办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落户我市,成功搭建起全国现代种业信息、科技、人才、成果的重要交流和展示平台。六是组织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2022年共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假劣种子等案件30起,有力震慑了种子市场违法行为。

  下一步,一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加强京津冀农业农村领域合作,签署京津协调发展框架协议,围绕现代种业、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重大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二是积极争取全国种子双交会延续落地我市,持续办好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汇集交流种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打造全国种业技术交流和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三是聚焦小站稻、黄瓜、甜瓜等优势物种,组织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企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选育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速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四是组织实施2023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项目,激发育种单位自主创新动力。五是组织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实现全市主要经营主体全覆盖,狠抓案件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维护种子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守法、竞争有序的市场氛围。六是完成市级51万公斤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保障全市应急供种,组织开展救灾备荒种子储备检查和抽查,确保种子储备安全。 

  二、关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一是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北辰区、津南区、静海区、宁河区和蓟州区国家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通过开设医联体门诊、临床带教、专科共建等多种形式,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监测和评价,推进涉农区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实现医保门诊联网结算。二是加大人才入乡创新创业力度,实施100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0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三是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衔接研究,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服务,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动静海、蓟州2个涉农区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五是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涉农区共有70余项入选,发布我市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开展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共推荐了涉农区的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评选。六是推动农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一批农业领军培育企业承担重大项目,开展创新平台、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一是将继续完善乡村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推动乡村非遗走出去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乡村非遗传承人的知识水平和传承能力。二是加大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力度,坚持城乡统筹、突出互助、一村一策、放开市场,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引入品牌化企业、扶持连锁化运营、支持规模化发展,降低运营成本,培育乡村新动能。三是实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工程,培育、申报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区域品牌,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推进小站稻、独流老醋、茶淀玫瑰香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助推品牌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四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特派员面向农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

  三、关于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

  一是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平台、服务等方面提出19条措施,吸引各领域人才来津创新创业,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共为滨海新区等10个涉农区引进各类人才23.9万人。二是强化乡村人才培育。鼓励返乡入乡从事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定,对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等“三农”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或急需紧缺的优秀农业技术人员放宽学历、资历等限制要求。三是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2022年共征集发布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乡村振兴岗位204个,经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共有186人签订服务协议,现已奔赴涉农区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四是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聚焦用人单位和人才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需求,进一步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服务资源和事项,为持卡人才提供来津便利、在津创业、生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保障,切实提升服务规范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快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全市“十项行动”,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助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组织“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双一流”高校招聘等活动,征集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精准对接用人单位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吸引聚集人才来津发展。二是围绕我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鼓励各涉农区深入挖掘农村基层岗位,逐步扩大“三支一扶”招募规模,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三是推动落实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的政策措施和“海河英才”卡制度,助力乡村集聚各类人才。

  四、关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统筹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专业技术力量,制定《天津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工作规程》,建立多方参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科学研判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和危害趋势,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每月组织有关单位对全市水务、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形势进行会商研判。二是编发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分析报告23期,对2021年发生的10次自然灾害和2022年发生的8次自然灾害进行了成功预测,并提出了针对性防范建议,为实现自然灾害早预警、早处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下一步,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发布机制、定期联合会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联合开展气象条件与农业灾害影响调查评估,并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灾害风险预警效益评估。二是加强站网布局优化,逐步建成以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与卫星、雷达、无人机观测互补的综合立体农业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加强农业病虫害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广基于雷达组网数据的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技术,提升都市农业气象时空精细化服务能力。三是鼓励保险公司将遥感、无人机、生物识别等技术运用在农业保险经营实践中,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增强防灾减损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023年4月23日   

   

工作人员:杨爱宾                           联系电话:28450538

   

  


原文链接:https://nync.tj.gov.cn/ZWGK0/JYTABL152022/202308/t20230809_63731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政务信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美丽乡村政务信息网 mlzwxx.china-village.com.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6129255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