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可行方案 >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46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46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时间:2024-08-05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张荣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历史文化名村(镇)扶持百工坊建设的建议,经会同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一)制定方案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我市农业农村和文化旅游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谋划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和12条精品线路,制定了《打造天津市乡村旅游示范片区提亮精品线路实施方案》,利用今后3年时间,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实现文化与旅游、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历史与未来互动交融,推动乡村旅游提级发展。

  (二)成立实体平台促进产业聚集。以旅游集团、食品集团、交通集团等为主体,成立了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平台,针对京津冀消费市场设计产品链、产品线,系统性导入游客,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市场化运营,进一步促进乡村资源要素活化提升、产业有效聚集。

  (三)举办农民体育运动凝聚人气。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天津丰收季”“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京津冀农民冰雪趣味运动会、天津市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第二届农民广场舞大赛决赛、第二届“美丽乡村健康跑”、第三届农民广场舞大赛、天津市和美乡村健康跑(健步行)、天津市和美乡村马拉松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等,让乡村振兴充满动力与活力。

  (四)推荐重点村镇擦亮金字招牌。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积极向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津南迎新、蓟州孙各庄满族乡等5家单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同时,我市杨柳青镇白滩寺村等4个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二、传统文化滋养校园

  (一)加强大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组织《天津故事》绘本创作。围绕设卫建城、津沽文化、红色记忆、时代新途等四大主题,津城由来、运河故事、名胜盘山、天津三绝等十二个故事展开创作。创作《人在西青乐逍遥》《津韵西青》《西青西青》等3首大运河文化原创音乐作品。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包括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等,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录制研学实践示范课,以品读天津历史文化、感受天津城市魅力为主题,选取天开园、东疆保税区等地录制“我和我热爱的城市”—第四季《同学去哪里》中小学研学实践示范课,走进天津的大街小巷,感悟津沽文化。北辰区教育局、东丽区教育局深入挖掘天津的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组织学生走进曙光水镇、滨海科技馆、滨海图书馆等地开展“我游我求学的城市”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品味劳动喜悦、感受天津发展,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开展2023年高校“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新时代·实践行系列活动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实践活动。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通过深挖地方特色、传承非遗文化、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和旅游宣传等具体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游客感受天津这座文化古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共同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实践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参与展演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创新活力。

  三、建设非遗场所培育工匠

  (一)鼓励建设非遗传习场所。市文旅局高度重视发挥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非遗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非遗传习场所,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在宝坻区通过非遗项目展示、非遗技艺传习体验、非遗文创开发等形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出“葫芦小镇”的创新样板。

  (二)认定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截至2023年底,市文旅局认定了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56个,其中来自涉农区的有20余个,津南区陈氏刻瓷、于氏掐丝珐琅釉彩,武清区景泰蓝,静海区胡连庄手工柳编,宁河区盆罐村制陶等乡村传统工艺项目名列其中。这些在乡村的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可以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三)开展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市农业农村委将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作纳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任务。联合市教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7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培育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周密组织工匠遴选,举办展评推介活动。2023年共认定25名市级乡村工匠名师,其中8名入选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据统计,近三年市级乡村工匠名师创办的经营主体营收达到403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2668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抓好乡村旅游,打造高质量农文旅品牌。一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大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学教育经济。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实物+虚拟的方式展现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加大村史馆、文博馆建设力度,以开展耕读传家活动体验文化历史传承。三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环境。依托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有利时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提升乡村景观设施支撑水平,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休闲乡村。

  (二)着力抓好校园教育,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一是弘扬工匠精神,赋能乡村振兴。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讲,广泛开展大中小学“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思想政治理论教授团主题宣讲,发扬乡村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常态化开展跨地区、跨学校大中小学集体备课、手拉手活动。坚持以文化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三是推进研学实践品牌项目。组织好“新时代·实践行”品牌项目,遴选一批社会实践师生团队的实践成果并组织交流展示。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品牌课、示范基地、特色线路创建工作,探索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研学课程,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

  (三)着力抓好人才培养,积极培育乡村名师名匠。市文旅局将开展研究论证,待条件成熟时,在天津市进行非遗工坊建设。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将按照国家部委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我市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原文链接:https://nync.tj.gov.cn/ZWGK0/JYTABL152022/202408/t20240802_66907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政务信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美丽乡村政务信息网 mlzwxx.china-village.com.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86129255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