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遭受虫害竟会“报警”!
时间:2023-02-16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植物和害虫形成了复杂的攻防关系,即便是不能说话的植物,也会进化出相应的信息传递和防御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虫作物生态安全评价与利用创新团队系统研究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在稻株间信息交流过程中发挥的生态调控功能,发现二化螟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可以被邻近稻株感知和识别,迅速启动防御准备,当邻近水稻遭受二化螟为害时能够启动更快更强的防御反应,揭示了虫害诱导挥发物调控邻近稻株抗虫防御反应的生化和分子机理。
在植物与植物的交流中,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可以被邻近植物识别,使其迅速进入“预警状态”,对后续潜在虫害胁迫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当虫害来临时,处于“预警状态”的植物会表现出更快的反应能力、更强的抗性和耐受性。该现象在玉米、番茄和茶树等多种植物中均有发现,但具体的分子和生化机制有待深入解析。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通常密集种植,因此虫害诱导挥发物在稻株间互作关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有关虫害诱导挥发物介导的稻株间信息交流的研究少有报道。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暴露于二化螟诱导挥发物的稻株在二化螟为害时,稻株组织中茉莉酸和蛋白酶抑制剂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茉莉酸和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也随之提高,显著抑制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此外,暴露于二化螟诱导挥发物的稻株,受二化螟为害后其挥发物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增强了邻近稻株的间接防御反应。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syjs/t1579208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2023年全国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 下一篇: 关于规范同一适宜生态区审定品种引种备案工作的通知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